保罗·塞尚(Paul Cezanne,1839—1906),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埃克斯—普罗旺斯。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,家境富裕,父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律师,而赛尚违背了父亲的意愿,醉心于绘画艺术。年轻时他经好友左拉介绍,结识马奈、毕沙罗等印象主义画家,并多次参加印象主义画展。后来,他由于不满于印象主义的艺术追求,而与印象主义者分道扬镖,归隐故乡于埃克斯,从此专心于自己的艺术探索,以毕生的精力来解决自己提出的艺术问题,画出“自然中的普森式画面”。德尼称赛尚为“印象主义的普森”,力求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达到他所追求的艺术完美的理想。
印象派的画光辉夺目,但是凌乱不整,赛尚厌恶凌乱,如何才能既保留新成就又不损坏画面的清晰和秩序呢?
赛尚既打算绝对忠实于他在自然面前的感观印象,又想使“印象主义成为某种最坚、更永恒的东西,像博物馆里的艺术”,这两者是相互抵触的,为此他拼命地作画进行实验,真正的奇迹是他成功了。
首先,他强调画中物象的明晰性与坚实感。他认为,倘若画中物象模糊不清,那么便无法寻求画面的构成意味。因此,他反对印象主义那种忽视素描、把物象弄得朦胧不清的绘画语言。他立志要“印象主义成为某种最坚、更永恒的东西,像博物馆里的艺术”。于是,他极力追求一种能塑造出鲜明、结实的形体的绘画语言。他作画常以黑色的线勾画物体的轮廊,甚至要将空气、河水、云雾等,都勾画出轮廓来。在他的画中,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的物象,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个平面上来。这样处理,既与传统表现手法拉开距离,又为画面构成留下表现的余地。
其次,他在创作中排除繁琐的细节描绘,而着力于对物象的简化、概括的处理。他曾说:“要用圆柱体、圆锥体和球体来表现自然。”他的作品中,景物描绘都很简约,而且富于几何意味。有人认为,这是由于他不擅长于精细描绘而采取的做法。然而,即使这种说法是事实,也说明他具有扬长避短的本领,从而在形式构成方面发挥出创造才能。